返回 以谋为剑!从流亡少爷到权倾天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25章 力谏君心定乾坤[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小说屋]https://m.xswu.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陛下,正因为反对的声音大,才更要坚定改革的决心!”顾长渊语气激昂,“旧科举制度弊端重重,已经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寒门子弟被排挤在外,真正的人才无法得到重用,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顾长渊顿了顿,继续说道:“陛下,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为了国家长远发展,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我们必须有所牺牲!短期阵痛在所难免,但长远来看,利国利民,功在千秋!”

    皇帝沉默了,顾长渊的话字字句句都敲击着他的心房。他知道顾长渊所言非虚,改革势在必行,但他也担心改革会引起朝野动荡,危及他的统治。

    “陛下,”顾长渊见皇帝有所动摇,再次说道,“臣知道您担心改革会引起动荡,但只要我们做好准备,稳步推进,就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臣已经拟定了一套详细的改革方案,请陛下过目。”

    顾长渊将早已准备好的方案呈了上去,皇帝接过方案,仔细翻阅起来。御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翻动纸张的沙沙声。

    突然,皇帝抬起头,看着顾长渊,缓缓说道:“顾爱卿,你这方案……”

    皇帝的目光在奏折上停留许久,最终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疑虑:“顾爱卿,你这方案,立意虽好,但过于激进。一下子推行全国,朕担心会引起朝野震动,甚至引发民乱。你可想过应对之策?”

    顾长渊早已预料到皇帝会有此疑问,不慌不忙地答道:“陛下,臣并非主张一步到位,而是循序渐进,逐步推行。首先可在京城试行一年,收集反馈,不断完善,然后再推广至其他地区。如此一来,便可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那周太师等人……”皇帝的语气中仍有顾虑,“他们背后势力盘根错节,若是强行推行,恐怕会遭到强烈反弹。”

    “陛下,”顾长渊语气坚定,“改革之路,必然会遇到阻力。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迎难而上,果断决策。若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只会错失良机,最终一事无成。”

    皇帝沉吟片刻,又问道:“新科举制度,着重考察实学,固然重要,但如何保证公平公正,避免徇私舞弊?”

    “臣建议成立独立的考试机构,由德高望重之士担任主考官,并制定严格的监考制度,杜绝一切舞弊行为。”顾长渊早已想好了应对之策,“同时,将考试内容公开透明,接受天下学子监督,如此一来,方能确保公平公正。”

    皇帝听完顾长渊的解释,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但他仍然没有下定决心。他知道,科举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就在这时,御书房外传来一阵嘈杂声。皇帝眉头微皱,正要询问,却见钱太监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跪倒在地,颤声说道:“陛下,宫外…宫外聚集了大批文人学子,他们…他们……”

    “他们怎么了?”皇帝语气有些不悦。

    “他们…他们联名上书,请求陛下批准科举改革方案!”钱太监的声音越来越小,几乎听不见了。

    皇帝闻言,猛地站起身来,走到窗边,向外望去。只见宫门外,黑压压一片人头攒动,无数文人学子手持书卷,高声呼喊:“改革科举,利国利民!”“支持新政,造福百姓!”

    此时,徐凛风正站在人群前方,指挥若定。他早已预料到顾长渊在宫内会遇到阻力,于是提前安排了这场请愿活动,为顾长渊造势。

    看到这一幕,皇帝心中大为震撼。他没想到,新科举制度竟然得到了如此多文人学子的支持。他知道,这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他转过身,看着顾长渊,眼神中充满了赞赏:“顾爱卿,你果然深得民心!”

    顾长渊连忙跪倒在地:“臣不敢居功,这一切都是陛下圣明!”

    皇帝深吸一口气,走到御案前,拿起朱笔,在科举改革方案上重重地写下了一个“准”字。

    “传朕旨意,”皇帝的声音洪亮而坚定,“科举改革方案,即日起,正式施行!”

    顾长渊和徐凛风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喜悦。他们知道,他们终于成功了!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侍卫匆匆跑进御书房,跪倒在地,脸色苍白:“陛下…城中…城中……”

    御书房内,皇帝朱笔一挥,落下遒劲有力的“准”字。科举改革方案,终于尘埃落定。顾长渊和徐凛风心头一块大石落地,彼此交换了一个欣慰的眼神。皇帝龙颜大悦,看向顾长渊的目光充满了赞赏:“顾爱卿,你为国为民,劳苦功高!朕心甚慰!”

    “陛下谬赞,此乃臣分内之事。”顾长渊谦逊地垂首,掩饰住眼底一闪而过的精光。他知道,这场改革,仅仅是开始。

    消息传出宫外,等候的学子们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响彻宫墙内外。徐凛风站在人群前,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这场胜利,来之不易。他环视周围,目光落在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上,眉头微微皱起。

    接下来的几天,新科举制度的细则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和颁布。顾长渊和徐凛风日夜操劳,不敢有丝毫懈怠。周太师一派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无力回天,只能暗中筹谋,伺机而动。郑王爷则更加阴沉,他明白,科举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根本利益,这场博弈,远未结束。

第125章 力谏君心定乾坤[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