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帝国兴亡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58章 论功行赏[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小说屋]https://m.xswu.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这些人之外,还有一类人则是对此次宋辽盟和内心五味杂陈。他们看到了这其中的利,但也看到了其中的弊,更看到了这必将在后世所引起的争议,比如说宋朝的另一位宰相毕士安。当有人对毕士安谈及此次议和宋朝不该对辽国许以岁币且还给了那么多时,毕士安也是一阵长叹。

    他说:“若不如此,两国又岂能达成议和?若不给这三十万和平又岂能长久?天下又何时能够太平?”

    既不想便宜了辽国,也不想让国家和百姓继续深陷战争的泥潭而永无宁日,这就是毕士安这类人的矛盾和为难之处。

    这就是澶渊之盟,别说是在后世它争议不断,即使是在当时它也同样如此。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面没有绝对的是非与对错之说,它喜忧参半、也利弊参半。

    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正月初一,刚从澶州回到开封的赵恒在这一天因为宋辽两国的盟和而下诏大赦天下,而随后就是犒赏此次北征的有功之臣。

    孙全照、秦翰等在前线立下战功的众将纷纷加官并赐封邑,而诸如田敏、张凝、李延渥等参与此次对辽战争的各地将士和官民也都各有封赏。当然,获得封赏最厚的人自然是大领导,李继隆、石保吉、葛霸、王隐这四个直接指挥参与了澶州城下那场大战的人一并加赐封邑,这些人论官职已经做到了武将的最高级别,因而给他们加赐封邑比什么虚职要实惠得多,李继隆同时还被特加为“开府仪同三司”。

    需要单独提到的是那个在得知辽军大举南下而第一时间想到逃跑并想带着皇上一起逃跑的人,对,就是那位宋朝的参知政事大人——王钦若。战后或许连寇准和赵恒都觉得奇怪甚至惊叹,这看似懦弱胆小的老王到了大名府竟然突然变身战斗机,他在短时间里不但把大名府打造成了一座坚城,而且还坚决抗战并死死地顶在前方为宋朝站岗放哨。

    公平地说,大名府的保卫战其实功劳最大的并不是他王钦若,甚至于他那晚的激情勃发差点让天雄军全军覆没,可这一点并不能抹杀掉他的整体功绩。再说了,作为战时统揽全局的大名府一号首长,这战后论功行赏他必然要拿头功。此外,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其貌不扬甚至是跟俊美毫不沾边的王大人却对赵恒有着莫名的吸引力,几乎可以这样说,王钦若如果说自己在真宗朝得宠第二就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有鉴于以上种种,王钦若从大名府回来后不但是戴红花拿奖状,而且奖金也不会少拿,最实惠的封邑更是跑不了。赵恒还给他加赐“中谢”,这就意味着以后他就可以随时来跟皇帝陛下聊天谈心。相比这些,赵恒另外赏给他的那些袭衣、金带和鞍马就显得不值一提。尽管如此,王大人却未必就很开心,乃至于他一点也不开心。为啥?因为他的顶头上司兼死对头寇准因为此次北征以及澶渊之盟的达成而更加地位超然,你老王有功,他寇大人功劳更大。如此一来,王钦若还是被寇准牢牢地压在身下。如此,王大人怎么开心得起来?喜欢北宋帝国兴亡史请大家收藏:

第58章 论功行赏[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