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帝国兴亡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2章 鞭长莫及[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小说屋]https://m.xswu.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当康保裔的死讯以及他麾下的一万多名宋军将士全都为国殉难的消息传入大名府时,赵恒大惊之余更是大怒!

    如果定州大军能够全体出动参与会战,那么康保裔的军队又岂会折戟沉沙?恰好此时傅潜到了大名府,怒恨交加的赵恒根本没给傅潜当面为自己辩解的机会,傅潜未经质询就被直接下狱。赵恒命工部侍郎钱若水、御史中丞魏庠、侍御史冯拯会审其罪,当天下午会审的结果出来了:傅潜俱已认罪,论罪当诛!

    随行大臣也纷纷建议赵恒立即将傅潜正法以振军心和士气,赵恒权衡再三,最后他做出了决定:赦免傅潜的死罪,改为免官流放于房州,副帅张昭允免职流放于通州,二人家属一并流放。

    决定一出,众人无不愤愤不平,但这就是宋朝的特色。作为追随赵光义多年的忠实跟班,傅潜对他老主子近三十年的忠诚所换来的正他这颗足以挨上千刀的项上人头,宋朝的皇帝不怕你无能,就怕你不忠。

    懦弱避战的傅潜虽然被“处理”了,可辽国的大军却仍在河北境内耀武扬威,只是此时宋辽双方所身处的形势已然发生了易形。

    辽军此次南下已经三个月了,这基本上就是游牧民族军队的后勤供应极限。尽管辽军里面个个都身怀祖传的抢劫绝技并借此以战养战,但这也不足以支撑客场作战的他们与宋军长期比拼消耗,毕竟他们所抢劫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村庄里的农民,那些存有大量粮食等生活物资的城池却没怎么拿下几座。

    另一个让辽军不得不考虑撤兵的原因且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宋军此时的兵力部署和军心士气的问题,萧燕燕显然没料到赵恒这个小年轻这回竟然跟她这个老婆子玩得这么大。随着高琼以及山西方面的宋军赶到冀州,此时的河北几乎聚集了整个宋朝的全部精锐之师,赵恒这一手无异于是把手中的所有筹码都扔在了赌桌上,这可是比他老子赵光义还要玩得大。萧燕燕对此只能是翻白眼,看来这冲动起来的年轻人还真是不好惹。她现在玩累了,不想玩了,只想回家。

    此外,据信使来报,府州的宋军在知州折惟昌和钤辖刘文质的率领下已经于上月攻入了辽境并大肆攻掠,辽国的西南面招讨使韩德威向萧燕燕紧急传书表示自己现在压力很大。

    于是乎,就在宋军谋划着如何围歼散布在河北甚至已经部分流窜到山东境内进行抢劫的辽军时,萧燕燕却下令辽军从各地火速北撤。

    命令发出,萧燕燕的御营大军率先拔营北撤,而在各地剽掠的辽军在接到撤军令后也是蜂拥北逃。战场的局势就此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地转变,辽军开始疯狂北逃,而宋军则开始追击。无奈的是,辽国人全是骑兵,宋军在河北的人数虽然高达几十万但却多是步兵,这怎么追?甚至于这都没法去阻截,除非宋军的人数能够多到可以一字排开从冀州一直排到东面的海岸线,就像临时立起来的一道千里长城,但这是天方夜谭。

    赵恒不管这些,他现在仍然处在盛怒之中。他命令宋军不惜一切代价对辽军展开追击和截击,能杀几个是几个,这口恶气他实在是咽不下去。为此,他特意命令王荣率领五千最精锐的骑兵前去追击,不管战况如何,只要王荣能够拖住一部分辽军,那后续的宋军就能赶上来杀倒一片。

    只可惜赵恒这次再又选错了人,王荣个人战力虽强,但这人在骨子里却是个懦夫。面对如潮水一般向北方撤离的辽军,他知道自己这五千人如果冲上去很有可能是有去无回,他可不想当炮灰,于是他数日不敢发兵。等到辽军全都从他眼皮子底下冲过去之后,他这才发兵追击,但这时候去追还有什么用?

    王荣是个懦夫,但这个懦夫手下的这五千人却是一群忠勇之士。这五千宋兵在得到可以出击的命令后昼夜疾驰几乎是不要命地向北进军,但由于王荣下令出击的最佳时机已过,这些人一直追到宋辽边境的界河也没能够追上辽军,而且这些人的坐骑因为劳累和饥饿倒毙于途中十有四五。

    国有良卒,奈何无良将,不可谓之悲乎!

    且慢!别忘了范廷召!

    别的宋军远在冀州对北撤的辽军是鞭长莫及,但范廷召可是还一直留在瀛州附近。眼看着辽国的御营大军北撤,随后又是各股辽军向着北方急速后撤,范廷召随即命令部将荆嗣就地阻截辽军。但是,只是阻截几支小股辽军并不让范廷召感到满意,他也想做一笔大买卖。

    就如当年李继隆的失约导致刘廷让全军覆没,此时的范廷召同样对康保裔之死既痛又恨,康保裔可以说是他的救命恩人,可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康保裔全军陷没。更重要的是,康保裔是他约出来参战的,此时他即使不为自己博取战功也要为康保裔讨回丝许的血债。

第12章 鞭长莫及[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